
产品型号:
更新时间:2025-10-27
厂商性质:代理商
访 问 量 :323
021-34556080
相关文章
R1/E小鼠胚胎内层细胞团
R1/E小鼠胚胎内层细胞团(Inner Cell Mass,ICM)是源自 R1/E 基因修饰品系小鼠囊胚期胚胎的核心细胞群,因携带特定遗传标记或基因背景,且保留全能性与稳定分化潜能,成为研究基因功能、胚胎发育调控及定制化胚胎干细胞(ESCs)建系的关键材料,为精准医学、基因编辑模型构建提供独特支撑。
一、核心生物学特性
细胞来源上,R1/E 小鼠胚胎 ICM 形成于胚胎发育第 3.5 天囊胚期,位于囊胚腔内侧,与滋养层细胞界限清晰,其遗传背景继承 R1/E 品系特性(如携带荧光报告基因或特定基因敲入 / 敲除位点),是后续发育为胎儿本体的原始细胞群。形态上,ICM 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体积小、核质比高,细胞核大且核仁明显,胞质富含线粒体与核糖体,细胞间连接紧密形成致密团块,与普通 R1 品系 ICM 形态一致,但可通过特定标记(如荧光信号)快速识别。
功能特性方面,R1/E 小鼠胚胎 ICM 具备全能性核心特征:体外适宜条件下可无限增殖并维持未分化状态,高表达 Oct4、Sox2、Nanog 等全能性转录因子,且因基因背景明确,可精准追踪这些因子与特定目的基因的协同表达;多向分化潜能稳定,在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三胚层细胞(如神经细胞、心肌细胞、肝细胞),且分化过程中可通过携带的遗传标记实时监测细胞命运转变;基因组稳定性优异,传代过程中染色体数目与结构及携带的特定基因片段不易变异,为基于基因编辑的实验(如条件性敲除)提供可靠细胞载体。
二、分离培养关键条件
分离操作需选取发育良好的 R1/E 小鼠囊胚(第 3.5 天),优先采用机械剥离法,借助显微cao作针在显微镜下精准剥离滋养层细胞,减少化学试剂对细胞携带基因片段的潜在影响;若需高效获取,也可采用免疫外科法(兔抗小鼠血清 + 补体处理),但需提前验证试剂对 R1/E 品系 ICM 细胞活性及基因稳定性的影响。
基础培养体系以高糖 DMEM 为基础,添加定制化成分维持特性:20% 筛选批次胎牛血清(确保含适配 R1/E 细胞的生长因子)、1000U/mL 白血病抑制因子(LIF,抑制分化)、1% 非必需氨基酸、1mmol/L 丙酮酸钠、0.1mmol/L β- 巯基乙醇(减少氧化损伤),若细胞携带荧光标记,需避免培养条件影响标记信号强度。培养基 pH 控制在 7.2-7.4,渗透压 280-300mOsm/kg,防止环境波动导致细胞应激。
培养环境为 37℃、5% CO?、95% 空气的恒温恒湿条件,培养皿需铺覆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饲养层或专用基质胶,为 ICM 细胞提供生长信号与黏附支撑。传代时用 0.25% 胰dan白酶 - EDTA 短暂处理,轻柔吹打后按 1:2-1:3 比例接种至新饲养层,传代周期 2-3 天,需在细胞密度达 70%-80% 且未分化、特定遗传标记稳定表达时操作,避免过度密集引发分化或标记信号异常。
三、主要实验应用场景
在基因功能研究中,R1/E 小鼠胚胎 ICM 是精准工具。因携带明确基因背景,可通过荧光标记追踪目的基因在 ICM 增殖与分化中的表达动态,结合单细胞测序分析其对细胞命运决定的调控机制;也可通过干扰目的基因,观察 ICM 细胞全能性维持及分化方向的变化,解析基因在胚胎早期发育中的功能,尤其适用于研究与细胞分化、器官原基形成相关的基因。
胚胎干细胞建系与定制化模型构建领域,应用价值突出。从 R1/E 小鼠 ICM 分离的 ESCs,因携带特定遗传标记或基因位点,可直接用于构建基因修饰小鼠模型(如疾病模拟模型),无需额外导入外源基因片段,缩短模型构建周期;同时,这些 ESCs 可定向诱导分化为携带特定标记的功能性细胞,用于细胞替代治疗研究(如标记的神经前体细胞用于中枢神经损伤修复研究)。
药物筛选与安全性评估方面,R1/E 小鼠胚胎 ICM 可实现精准检测。利用其携带的遗传标记,可快速筛选影响特定细胞谱系分化的药物,观察药物对标记细胞群增殖、凋亡及分化的影响;同时,通过检测药物对 ICM 细胞全能性标志物及特定目的基因表达的影响,评估药物对胚胎发育的潜在毒性,为药物研发的安全性评价提供精准数据。
四、实验应用注意事项
实验前需验证 R1/E 小鼠囊胚携带的遗传标记活性(如荧光信号强度、目的基因表达水平),选择标记稳定的囊胚分离 ICM,避免因标记丢失或沉默影响实验结果;分离操作需熟练控制力度,防止机械损伤破坏细胞携带的基因片段。
培养过程中需定期检测细胞全能性标志物及特定遗传标记的表达,通过免疫荧光、RT-PCR 或流式细胞术验证,避免培养条件波动导致标记异?;蛳赴只?;饲养层细胞需与 R1/E 品系适配,优先选择同源背景 MEF,减少免疫排斥或信号不匹配影响;严格无菌操作,ICM 细胞对污染敏感,且污染可能干扰基因表达分析,一旦污染需立即丢弃。
结果解读需结合 R1/E 品系基因背景,其 ICM 细胞的全能性维持、分化特性可能受携带基因片段影响,与普通品系存在差异,实验结论不可直接推广至其他品系;同时,需关注特定基因与全能性基因的相互作用,避免单独解读目的基因功能忽略协同调控效应。
Copyright © 2025 上海乾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41625号-1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 管理登录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