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型号:
更新时间:2025-10-15
厂商性质:代理商
访 问 量 :304
021-34556080
相关文章
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
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是源自大鼠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恶变的肿瘤细胞系,因能稳定分泌儿茶酚胺类物质、模拟交感神经内分泌活性、易体外培养且功能特性明确,成为研究神经内分泌调控、嗜铬细胞瘤发病机制及相关疾?。ㄈ绺哐埂⑸窬诵行约膊。┑闹匾P拖赴谏窬窖?、肿瘤学及药理学基础研究中应用广泛,对临床转化研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从细胞来源与培养特性来看,这类肿瘤细胞多源自大鼠自发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或通过化学诱导(如 N - 亚硝基二甲胺)构建肿瘤模型后分离获取,目前常用的标准化细胞系为 PC12 细胞(源自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该细胞系体外培养时无需复杂消化分离流程,可直接采用贴壁培养方式:在含 10%-15% 胎牛血清的 RPMI-1640 或 DMEM 培养基中,于 37℃、5% CO?培养箱内即可稳定生长,约 24-36 小时完成一次倍增,传代时仅需轻度处理即可解离,传代 50 代以上仍能保持稳定的生物学特性,无需频繁构建原代模型,大幅降低实验操作难度与重复性成本。
在形态与生物学功能方面,这类肿瘤细胞呈现典型的神经内分泌细胞特征与功能特异性。显微镜下,未分化状态的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核大而圆,细胞质内富含嗜铬颗粒(儿茶酚胺储存场所),经神经生长因子(NGF)诱导后可分化为具有神经样突起的细胞形态,类似交感神经元,具备一定的神经传导相关功能。生物学功能上,该细胞最核心的特性是能自主且稳定分泌儿茶酚胺类物质(如肾上腺素、多巴胺),分泌过程可受特定受体激动剂(如尼古丁)、钙离子浓度变化等因素调控,模拟体内嗜铬细胞的内分泌活性;同时,细胞还表达多种神经递质受体(如肾上腺素能受体)与信号通路分子(如 MAPK、PI3K),为研究神经内分泌信号传导机制提供了理想载体。
在疾病关联与研究应用方面,这类肿瘤细胞因能模拟多种病理生理状态,成为多领域研究的关键工具。在肿瘤学研究中,可利用其模拟嗜铬细胞瘤的发生发展过程,探究基因突变(如 RET、VHL 基因突变)对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筛选针对嗜铬细胞瘤的靶向治疗药物;在高血压机制研究中,通过检测细胞分泌的儿茶酚胺水平变化,分析交感神经活性异常与继发性高血压的关联,为降压药物研发提供靶点验证;在神经退行性疾?。ㄈ缗两鹕。┭芯恐?,其可作为多巴胺能细胞模型,观察神经毒素(如 6 - 羟基多巴胺)对细胞存活及多巴胺分泌的影响,评估神经保护药物的作用效果。此外,在药理学研究中,该细胞系还常用于检测药物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评估药物引发的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反应,为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
从科研价值与学科发展来看,这类肿瘤细胞极大推动了神经内分泌学、肿瘤学及药理学的研究进展,为临床疾病治疗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与实验基础。基础研究中,以 PC12 细胞为模型的成果,助力科学家阐明了儿茶酚胺合成代谢机制、神经生长因子诱导细胞分化的信号通路,为理解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控规律奠定了基??;在临床转化方面,基于该细胞模型筛选出的靶向药物(如相关羟化酶抑制剂),已在嗜铬细胞瘤的辅助治疗中开展临床试验;同时,其作为标准化细胞系,为不同实验室的研究结果对比提供了统一标准,促进了科研成果的共享与交流。此外,随着基因编辑技术(如 CRISPR-Cas9)的应用,可通过改造该细胞系构建特定基因缺陷模型,进一步拓展其在基因功能研究、罕见病机制探索中的应用范围。
综上所述,这类源自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细胞系,凭借稳定的内分泌功能、明确的生物学特性及便捷的培养方式,成为跨学科研究的 “多功能模型细胞"。其在神经内分泌机制解析、疾病模型构建及药物研发中的应用,既推动了基础科研的突破,又为临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重要支持,对相关学科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科学价值。
Copyright © 2025 上海乾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41625号-1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 管理登录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