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型号:
更新时间:2025-10-16
厂商性质:代理商
访 问 量 :614
021-34556080
相关文章
UT-7人原巨核细胞型白血病细胞
UT-7人原巨核细胞型白血病细胞是研究急性髓系白血?。ㄓ绕涫窃藓讼赴切停?、巨核细胞分化发育及造血调控机制的重要体外模型,源自一位急性原巨核细胞型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样本,经体外分离培养与鉴定后,保留了原巨核细胞的核心生物学特性,兼具细胞因子依赖性增殖、向巨核细胞分化潜能及白血病细胞恶性特征,为白血病发病机制研究、造血因子功能解析及抗肿瘤药物筛选提供了可靠实验材料,在血液学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领域应用广泛且科研价值突出。
从细胞来源与生物学特性来看,该细胞系于 1988 年从一位 60 岁急性原巨核细胞型白血?。ˋML-M7 亚型)患者的骨髓中分离建立,属于高度恶性的造血系统肿瘤细胞系。在形态上,UT-7 人原巨核细胞型白血病细胞呈典型的原巨核细胞形态,胞体大小不均(直径约 10-20μm),多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细胞核大而圆,核仁明显(2-4 个),染色质呈粗颗粒状或块状分布,细胞质丰富且呈嗜碱性,部分细胞含细小颗?;蛭弊阊黄穑ň藓讼赴只缙谔卣鳎?,体外培养时以悬浮生长为主,偶见少量细胞因弱黏附性形成松散小团块,这一形态与临床 AML-M7 患者骨髓中的原巨核细胞形态高度吻合,便于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判断细胞生长状态与分化程度。在分子特征与功能方面,UT-7 细胞表达原巨核细胞与白血病相关标志物:如巨核细胞特异性标志物 CD41(血小板糖蛋白 Ⅱb)、CD61(血小板糖蛋白 Ⅲa)、CD42b(血小板糖蛋白 Ⅰb),白血病干细胞相关标志物 CD34、CD117(c-Kit),以及髓系分化标志物 CD33;同时,其核心特性是细胞因子依赖性增殖—— 体外培养需依赖外源性造血因子(如白细胞介素 - 3 IL-3、粒细胞 -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CSF 或促血小板生成素 TPO)维持存活与增殖,去除细胞因子后细胞会迅速发生凋亡,这一特性与正常巨核细胞依赖造血因子调控的生理过程相似,为研究造血因子信号通路提供了理想模型。此外,UT-7 细胞具有向成熟巨核细胞分化的潜能,在特定诱导条件下(如 TPO 联合佛波酯 PMA 处理),可出现细胞体积增大、多倍体化(DNA 含量增加)、血小板相关蛋白(如血小板因子 4 PF4)表达上调等分化特征,模拟巨核细胞的成熟过程。
在培养条件与操作要点方面,UT-7 人原巨核细胞型白血病细胞对培养环境要求精细,尤其需严格控制细胞因子浓度以维持活性。培养基推荐使用含 10%-15% 胎牛血清(FBS,需选择无支原体、低内毒素的优质血清)的 RPMI-1640 培养基,同时必须添加特定细胞因子(常规添加 2-5ng/mL 重组人 IL-3 或 GM-CSF,若研究巨核细胞分化可替换为 50-100ng/mL TPO);培养环境需严格控制在 37℃、5% CO?的恒温培养箱中,CO?浓度可稳定培养基 pH 值在 7.2-7.4 的适宜范围,同时需保证培养箱内相对湿度≥95%(避免培养基蒸发导致渗透压改变)。传代操作时,因细胞呈悬浮生长,无需胰dan白酶消化,当细胞密度达到 2×10?-5×10?个 /mL(密度过高易导致营养耗尽或凋亡)、培养基出现轻微浑浊时,直接按 1:2-1:3 的比例将细胞悬液接种至含新鲜细胞因子的预热培养基中即可,传代间隔通常为 2-3 天,需避免细胞密度过低(低于 5×10?个 /mL 易导致细胞活力下降)。培养过程中需密切观察细胞形态,若出现大量细胞皱缩、细胞核固缩、碎片增多,需及时排查细胞因子浓度是否不足、培养基是否变质或是否存在污染(如支原体、细菌);同时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所有操作均在超净工作台内进行,培养基、细胞因子、磷酸盐缓冲液(PBS)等试剂使用前需经 0.22μm 滤膜过滤除菌,每 1-2 周通过 PCR 法检测细胞是否存在支原体污染(支原体污染会干扰细胞因子信号通路,影响细胞增殖),确保细胞培养稳定性。在细胞冻存与复苏方面,冻存液建议使用含 10% 二甲基亚砜(DMSO)、20% 胎牛血清的 RPMI-1640 培养基,同时添加常规浓度的细胞因子(如 2ng/mL IL-3),将细胞浓度调整为 1×10?-2×10?个 /mL,按梯度降温法处理:4℃放置 30 分钟→-20℃放置 1 小时→-80℃过夜→次日转入液氮长期保存;复苏时需将冻存管迅速放入 37℃水浴锅,持续轻轻摇晃至细胞悬液wan全融化(约 1-2 分钟,避免 DMSO 长时间接触细胞导致损伤),立即加入 10 倍体积的含新鲜细胞因子的培养基稀释 DMSO,1000rpm 离心 5 分钟后弃上清,用含细胞因子的培养基重悬细胞接种,复苏后 24-48 小时通过台盼蓝染色检测存活率(通常要求≥70%),并通过 CCK-8 法验证细胞增殖活性,确保后续实验可用性。
在功能特点与科研应用领域,UT-7 人原巨核细胞型白血病细胞凭借其细胞因子依赖性、巨核细胞分化潜能及白血病特征,被广泛应用于血液学机制研究、药物筛选及造血调控探索等方面。在白血病机制研究中,该细胞是解析 AML-M7 发病机制的核心工具 —— 研究人员可通过检测细胞中异常融合基因(如 CBFβ-MYH11、AML1-ETO)的表达、信号通路(如 JAK-STAT、PI3K-AKT)的激活状态,明确原巨核细胞恶性转化的分子机制;同时,可利用该细胞研究白血病干细胞的特性,如通过流式细胞术分选 CD34?CD117?细胞亚群,分析其自我更新能力与致瘤性,为靶向白血病干细胞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在造血因子功能研究中,UT-7 细胞是验证造血因子调控作用的理想模型 —— 可通过添加不同种类、浓度的造血因子(如 IL-3、GM-CSF、TPO),观察细胞增殖速率变化(CCK-8 法检测)、信号通路激活情况(Western blot 检测磷酸化蛋白)及分化标志物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 CD41、CD61),明确造血因子对巨核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调控网络;例如,通过对比 IL-3 与 TPO 对 UT-7 细胞的作用差异,可发现 TPO 更易诱导细胞向成熟巨核细胞分化,为巨核细胞生成障碍相关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提供靶点。
在药物筛选方面,UT-7 细胞可用于抗白血病药物与促巨核细胞分化药物的体外评价:针对白血病治疗,可筛选 JAK 抑制剂、FLT3 抑制剂等靶向药物,通过检测药物对细胞增殖的抑制率(计算 IC50 值)、对凋亡的诱导作用(Annexin V/PI 双染),评估药物活性;针对血小板减少症治疗,可筛选促巨核细胞分化药物(如 TPO 受体激动剂艾曲泊帕),通过检测药物诱导的细胞多倍体化率、血小板相关蛋白表达,评估药物促进巨核细胞成熟的效果。此外,该细胞还可用于研究药物耐药机制,如通过长期药物处理构建耐药细胞株,分析耐药相关基因(如 ABCB1、ABCG2)的表达变化,为逆转白血病耐药提供策略。
在细胞生物学基础研究中,UT-7 细胞可用于探索细胞凋亡机制(如细胞因子剥夺诱导的凋亡通路)、细胞周期调控(如巨核细胞多倍体化过程中的细胞周期异常),或作为病毒载体(如慢病毒、逆转录病毒)的宿主细胞,实现外源基因的稳定表达,构建转基因细胞系用于功能验证。
综上所述,UT-7 人原巨核细胞型白血病细胞凭借其明确的生物学特性、细胞因子依赖性及科研适用性,成为血液学研究领域的核心工具,为推动 AML-M7 机制解析、造血因子功能探索及抗白血病药物研发发挥关键作用,尤其在巨核细胞相关疾病的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未来在精准血液学治疗与造血功能调控研究中仍将保持广泛应用。
Copyright © 2025 上海乾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41625号-1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 管理登录 sitemap.xml